正文
黄石市2025年5月暨五一期间自然灾害
风险形势分析报告
4月1日-29日,我市平均气温21.0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3.2℃。全市平均降水量73.4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。平均降雨日数7天,较常年同期偏少5天。
预计2025年5月我市平均气温23~24℃,与常年同期相比,偏高1℃左右;降水量120~150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2~3成左右。主要冷空气降水过程大致时段为4日、7日、11日-14日、21日-23日、28-30日。“五一”期间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,其中:5月1日至3日,晴到多云,最高气温升至35~36℃,最低气温19~21℃;5月4日至5日,晴到多云,其中4日夜间至5日白天有阵雨,最高气温28~31℃,最低气温16~19℃,偏北风3到4级、阵风5到7级。综合分析预测,雷暴大风、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较频繁,发生局地暴雨的可能性较大;持续发生伏夏秋冬春连旱;森林火险等级总体较低;地质灾害风险较低;发生M4.0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。需防范强对流、暴雨、干旱等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、交通出行、文化旅游的不利影响。具体如下:
5月份我市进入汛期,截至4月30日8时,全市重点河湖库水位总体平稳,部分站点水位较历年同期偏低。受气象因素和区间来水影响,预计未来长江黄石港站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。要抓好防汛抗旱统筹工作,警惕局部强对流天气,进一步完善预警、排查、管控闭环机制,要对山洪灾害危险区、病险水库头顶塘、中小河流等重点部位实行精准风险管控,确保安全度汛。要做好科学评估和调度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有效利用雨洪资源补充水库、山塘储水,预留充足水源,保证生活和生产用水。
森林火险等级总体较低。5月份,随之植物返青,植物含水量逐渐增多,林内植物不易燃烧,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降低,森林火险等级总体较低。但“五一”期间我市天气晴朗,气温较高,加上旅游踏青、春耕生产等活动增多,期间全市森林火险等级较高,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复杂。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领导责任、部门监管责任和森林经营管理单位主体责任,确保山有人管、林有人护、火有人扑、责有人担。要进一步加强防火宣传,组织护林员、志愿者进村入户,提醒群众自觉遵守野外用火管理规定,利用森林火灾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,增强群众的防火意识和法治观念。要聚焦农事用火、旅游野炊用火,加强林缘地区和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巡逻巡护,严控野外火源,发现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及时制止。
地质灾害风险较低。5月份进入汛期,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较频繁,但降水量较常年偏少,预计5月份我市地质灾害整体处于中发态势。地质灾害主要以小型滑坡、崩塌、地面塌陷为主。要注意建房切坡、修路切坡、采矿、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局地强对流天气、区域性暴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,特别是丘陵山区建房和修路切坡发生滑坡、崩塌的风险和采矿集中区发生地面塌陷的风险。要抓实抓细地质灾害巡查排查,进一步推进“隐患点+风险区”双控管理模式,组织人员对辖区和行业领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风险区逐一排查,督促群测群防员和相关责任人做好巡查监测工作,重点对农村房前屋后、山区交通沿线、旅游景区、在建工程等高风险地段加密巡查排查。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果断采取临时避险处置措施,按照“八个应转尽转”要求转移受威胁群众,对地质灾害风险尚未解除的,要防止人员回流,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。
局地强对流、暴雨、干旱等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、交通出行、文化旅游的不利影响。农业生产方面:5月气温偏高、降水偏少,可能导致土壤墒情不足,影响春播作物出苗及苗期生长,早稻分蘖拔节期缺水会造成有效穗减少;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短时渍涝,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根系;气温偏高会加速作物生育进程,可能造成营养积累不足,导致病害滋生蔓延。要调水补水降低干旱影响,抢收抢烘减少霉变损失,多雨时段及时清沟排渍,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,确保农业生产平稳有序开展。交通出行方面:“五一”假期客流出行进入高峰期,客运需求旺盛,旅游包车、小型客车、农村客运运输量大幅增长,公路客货混行,道路交通拥堵和事故风险上升。同时,5月份进入汛期,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较频繁,安全风险交织叠加,自然灾害与生产安全事故耦合几率偏高,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风险增大,安全形势严峻复杂。要加强交通运输客流量分析研判,根据“五一”期间运输特点,科学调配运力资源,保障群众安全出行。加强“两客一危”、网约车、临时包车等领域的安全管理,严厉打击非法营运、“三超一疲劳”等违法违规行为。加强管养公路巡查检查,及时发现并修复受损公路基础设施,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的长坡急弯、桥梁、临水临崖、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落实落细风险管控措施。文化旅游方面:5月份旅游市场升温,叠加“五一”假期出行高峰,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压力增大。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要做好玻璃栈道类项目、高风险游乐项目及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工作,杜绝超负荷运转。如遇极端天气做好安全风险提示警示,采取关闭A级景区、分流游客等措施,做好游客和员工的避险、救护、疏导和转移工作。
1